行业动态
首页>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污水处理厂有限空间作业可参照住建部印发《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开展施工、培训教育等工作

发布者:上源环保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42

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

为进一步做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识别、安全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

其中附录 1 房屋市政工程可能存在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景示例中施工类别包含了“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工程”,可能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景分别为(1)管道、箱涵、井室内 ,(2)污水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内;可能作业活动包括:(1)封堵作业,清淤、清理作业,结构修复作业,防水、防腐作业,(2)与已投用污水管道、箱涵、污水池进行连通、接驳作业,(3)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作业,(4)巡查、测量、检测活动。

按此指南要求污水厂如有以上操作活动,需要按照指南开展相应的方案制定、开展教育培训、履行作业审批,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原则,组织监督检查与应急救援演练。

总则与基本规定摘要

1.4.4 施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景进行辨识和标识,编制施工方案,配置安全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履行作业审批,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原则,组织监督检查与应急救援演练。

有限空间识别与方案摘要

2.1.1 有限空间作业场景的判定,应同时满足 3 个物理条件和至少1 个危险特征。

同时满足 3 个物理条件: 

1 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空间,且通风不良。

 2 空间内有人员进出的需求和可能。 

3 进出口或空间内活动存在限制。 

至少存在 1 个危险特征: 

1 存在或可能出现氧气含量不足。

 2 存在或可能出现有毒有害气体。 

3 存在或可能出现易燃易爆物质。

2.4.2 有限空间作业实施前,项目技术负责人或方案编制人员,应向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方案交底。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应向作业人员、监护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人与被交底人应签字确认,作业人员更换时,应重新组织相应交底。

安全装备摘要

通用要求

3.1.1 施工单位应配备满足有限空间作业需求的个体防护、通风、检测、通讯和照明等装备,质量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3.1.2 有限空间存在爆炸风险的,应配备符合 GB/T 3836.1 规定的防爆型电气设备。

3.1.3 施工单位应做好安全装备的维护、保养、检定和更换等工作。

个体防护装备

3.2.1 应按照 GB 39800.1 等规范要求,为作业人员配置头部、手部、足部、呼吸防护用具及防护服装等个体防护装备,并满足以下要求:

1 易燃易爆环境,应配置防静电服、防静电手套、防静电鞋。

2 涉水作业环境,应配置防水服、防水胶鞋。

3 可能接触化学品和颗粒物的场所,应配置化学防护服和呼吸器。

3.2.2 作业人员应穿戴符合 GB 20653 规定的高可视警示服,佩戴符合GB6095规定的全身式安全带和符合 GB 2811 规定的安全帽。

3.2.3 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应根据作业环境,佩戴符合GB 24543 规定的安全绳,安全绳应固定在有限空间外可靠的挂点上,挂点装置应符合GB 30862 的规定。

3.2.4 应按照 GB/T 18664 的规定选择呼吸防护用品,并满足以下要求:

1 经通风,气体检测结果合格,且作业过程中氧气和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值保持稳定的,作业人员宜携带符合 GB 38451 规定的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逃生呼吸器,或携带符合 GB 24502 规定的煤矿用自救器作为个人逃生装备。

2 经通风,气体检测结果合格,但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氧含量异常变化,或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值突然上升的,作业人员应佩戴符合GB 6220 规定的连续供气式长管呼吸器。

3 经通风,气体检测结果仍不合格的,不得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确需作业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正压呼吸防护用品。

3.2.5 作业人员佩戴连续供气式长管呼吸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应配置备用空气压缩机或备用电源,专职监护人员应看护送气设备,防范气管挤压、破损、脱落、气压异常,保障气体输送通畅。

3.2.6 不宜使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确需使用的,应符合GB 2890 规定,并满足以下条件:

1 有限空间内氧气浓度满足要求。

2 防毒面具过滤件类型适配有限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且过滤性能、防护时间满足要求。

3 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不高于GBZ 2.1 职业接触限值的 10 倍。

通风装备

3.3.1 有限空间内进行局部通风,宜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通风装备应配置风管,风管长度应能确保新鲜空气送入有限空间作业区域。 

3.3.2 通风装备的换气量应满足稀释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量,新风量应不低于每人30m3 /h,换气次数应不少于 12 次/h 。 

3.3.3 通风装备应安装在有限空间外侧,风管应顺直避免急弯,外部漏风率不得超过5%。

现场安全管理要求摘要

作业原则

4.1.1 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的原则。

教育培训

4.2.1 施工单位应将有限空间安全知识纳入房屋市政工程人员入场通识教育,内容涵盖有限空间常见场景、事故风险、作业原则、严禁盲目施救等基本安全要求。

4.2.2 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建立培训制度,涵盖有限空间作业培训对象、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档案管理等内容。

4.2.3 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现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培训

4.2.4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培训应采取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相结合。

1 相关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

2 持续开展有限空间作业的,每季度应开展轮训并考核合格。

3 在施工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重新开展培训并考核合格。

4.2.5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培训内容应包括:

1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案例。

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

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4 有限空间作业场景及其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5 个体防护、通风、检测、通讯、照明和应急救援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6 应急处置措施。

作业审批

4.3.1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执行作业前审批制度,施工单位签发作业票,作业班组方可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4.3.2 有限空间作业票应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基本信息(作业班组、地点、人员、时间等),核查信息(人员培训、通风、检测、应急等),签字审批(申请、审批、完工确认)

4.3.3 有限空间作业票应由作业班组现场负责人申请,由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核准确认。作业票一式两份,作业班组持票现场公示,施工单位持票保存一年。

4.3.4 有限空间场景内存在动火作业等其他危险作业的,应同时办理相应作业审批。

4.3.5 有限空间作业票有效时间为当班作业结束时间,且最长不得超过12h。

当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重新办理作业票: 

1 超出作业审批时间。 

2 作业部位变化或作业范围扩大。 

3 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发生变化。

 4 作业内容或施工工艺发生变化。 

5 作业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 

4.3.6 当次作业结束后,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应在作业票上进行完工确认签字。

应急管理摘要

5.1.1 施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作业现场便于取用的显著位置配置有限空间应急救援装备,并做好标识和使用说明,不得随意挪作他用。宜采用应急物资柜、物资车等方式配置应急救援装备。 

5.1.2 应急救援装备包括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绳、全身式安全带、救援三脚架、速差自控器、应急照明、通讯装备、大功率通风装备、备用电源等。

5.1.7 应急救援装备的使用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熟悉装备的用途、技术性能及有关使用说明,并遵守操作规程

《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下载地址: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c/wjk/art/2025/art_b004a54f129a4a9d913b81fdae10f0aa.html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